国家文物局发布“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主会场活动内容!

2021-06-10

微信图片_20210608100200.jpg

国家文物局2021年度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现场

6月3日,国家文物局召开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的相关情况,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幸军,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陆琼,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司长刘洋回答记者提问,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兼任文物返还办公室主任)邓超主持新闻发布会。

微信图片_20210608100203.jpg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的相关情况

关强介绍,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全国文博系统的重要节日,是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节点,是广泛传播文物保护理念、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平台。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文物映耀百年征程”,宣传口号包括“献礼建党百年 传承红色基因”“加强文物科技创新 推动高质量发展”“珍爱文物 珍爱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以及重庆主场城市口号“山水之城·美丽之地;重庆:行千里·致广大”等。全国文物系统将围绕庆祝建党百年、开局“十四五”重要时间节点,展现文物事业发展成就,发挥文物凝结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传承中华文明、助力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作用。

6月12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将在重庆举行。活动由国家文物局、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承办,协办单位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渝中区人民政府、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活动内容包括开幕式、“文物映耀百年征程”主题论坛、文物科技创新论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宣传活动月开幕、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暨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展开展、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开馆、文化遗产公开课暨红岩革命故事展演等系列线上线下活动。主要有五大亮点:

一是突出主题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革命文物、科技创新、长江文物保护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重大决策部署,加大宣传力度,组织重要活动。着重举办“文物映耀百年征程”主题论坛,邀请相关专家、学者、管理者,围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考古、石窟寺保护、博物馆建设发展、文物科技创新、长江文物保护、三峡文物保护、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文物宣传传播等议题,深入阐释研讨。

二是突出红色百年。紧紧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在红岩革命纪念馆举办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网络直播红岩革命故事展演,宣布红岩革命旧址9处革命文物修缮后向社会开放,组织《初心·使命·奋斗》等庆祝建党100周年革命文物展览,着力展现革命文物凝结发展历程、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作用,营造喜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热烈氛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也将同时启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宣传活动月,活动从6月12日开端,为期一个月,各级文物部门将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让革命文物活起来、亮起来。

三是突出科技创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科技创新重要指示批示,首次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文物科技创新论坛,通过大会报告和海报交流形式,展现“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也将揭牌成立,首次与公众见面。

四是突出宣传推广。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在中央宣传部指导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将联合推出大型考古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我们将在开幕式上正式推介。当天,我们还将公布2021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名单,“寻找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推介名单,弘扬守护文化遗产、传播文物价值的主旋律、正能量。

五是突出营造文物保护浓厚氛围。从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到6·1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再到之后为期一个月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宣传活动月,文物保护的社会关注度从标志性时间节点,拓展为阶段性工作亮点,热度持续升温,保护文物、珍爱文物的舆论氛围有效营造。为了扩大重庆主场城市活动的社会参与度,我们也将举办一系列线上活动,同时还将通过视频直播、图文直播方式,提供主场城市系列活动实时观看参与方式,引导广大网友关注、支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除重庆主场城市系列活动之外,在国家文物局倡导下,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将在符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下,组织开展4900余项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其中包括近2000项文物惠民项目。

例如,上海开展“建筑可阅读”线下微旅行体验活动,全市16个区的“建筑可阅读”宣传大使带队全程导览讲解,让市民走进老建筑、阅读老建筑,充分领略城市历史文脉及魅力;北京举办公益文物鉴定咨询活动,广西组织“致敬最可爱的人”公益亲子活动,海南琼海面向青少年开展红色主题系列研学活动,内蒙古、宁夏等地组织形式多样、民众参与的长城保护知识普及活动,还有辽宁、四川、浙江等多地推出文博单位免费参观、讲解服务。

微信图片_20210608100208.jpg

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邓超主持发布会

微信图片_20210608100212.jpg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幸军回答记者提问

重庆主场活动

幸军介绍,在国家文物局的精心指导下,重庆围绕“文物映耀百年征程”主题,精心策划了红岩革命文物修缮竣工开放、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暨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展开展、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开馆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共享重庆文博发展成果,共促重庆文博创新实践,共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庆的活动主要有以下特点,主要在四个方面:

(一)聚焦庆祝建党100周年,彰显革命文物时代光彩

为庆祝建党100年,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2021年6月12日我们将在"红岩精神"的诞生地——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隆重举行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及红岩革命文物修缮竣工开放仪式。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下辖红岩革命纪念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及其所属红岩革命文物旧址53处,馆藏文物10万多件,其中珍贵文物3508件。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唯一在国民党统治区培育的革命精神,它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们还将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观看“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红岩革命故事展演”特色思政课和“初心·使命·奋斗——中国共产党重庆100周年光辉历程展”,让观众感悟"文物映耀百年征程"。红岩革命故事展演特色思政课,由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职工自编自导自演,结合红岩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精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通过讲、诵、唱、展、演等艺术形式,展现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风范和革命烈士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目前,已展演259场,现场观众超34.62万人次,网络点击量超267万人次。社会反响非常好。

(二)聚焦大数据智能化,展示文物科技保护成果

6月11日下午举行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暨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展开展仪式。该基地是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科技保护基地。该基地总投资约1.61亿元,占地8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

基地建成将满足三峡后续出土文物保护修复的迫切需要,提升重庆文物修复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重庆乃至西南地区文物保护功能,提高文物保护行业科技水平和产业化能力。同时,我们将举办“世纪工程、国家行动”三峡文物保护科技成果展,展现历时20年全国最大文物保护项目三峡文物抢救保护的巨大成就。

目前,全市基本建立了文物保护科研的体系,我们现在已经建成5个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建筑规模近3万平方米,科研设施设备投入超过7000万元,集聚了一大批科研人才,实施80多个科研项目,发表科研成果150多项,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大三峡文物的保护力度,三峡文物保护作为重庆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2010年到2020年十年间共实施三峡文物保护项目177项,完工158项,在建19项,完成三峡数字博物馆、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三峡文物修复中心,为三峡文物保护修复提供了重要科研支撑。二是加大石窟寺保护力度,为石窟寺科技保护提供了有益保障。三是加大智库博物馆建设力度,重庆智慧博物馆亮相2019年中国智能国际产业博览会,将文物与数字展示技术相融合,提供了鲜活多元的沉浸式观察体验,深受观众的喜爱。

(三)聚焦文旅融合发展,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6月11日,还将举行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的开馆仪式。重庆市南岸区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安达森洋行,抗战期间,曾存放了3694箱故宫南迁文物,为保护国宝、传承中华文脉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故宫博物院的支持下,重庆市将安达森洋行旧址建成"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配套建设了故宫学院、紫禁书院、故宫书店、故宫教育中心、故宫文创等文化场馆,已经成为多方协作加强文物活化利用的重要成果。

纪念馆建成开放后,将通过举办主题展览、活动等形式,让故宫文物南迁历史走出紫禁城,面向公众传播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重庆在加强文物活化利用这块,“十三五”期间一共新增开放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累计开放文保单位160处。完成了抗战遗址保护修缮,打造城市的文化会客厅。

(四)聚焦宣传氛围营造,集中开展重庆市第十二届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

从2009年开始,重庆市每年以“5.18国际博物馆日”为起点,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终点,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开展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迄今已开展12届。

今年,重庆市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作为高潮,采取线上传播与现场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策划推出了14个板块的160余项活动,包括流动博物馆、文博课堂、博物馆研学、走进考古现场、走进革命遗址、党史教育活动、非遗展示等,主要突出党史教育,突出线上宣传,突出参与体验,突出进校园、机关、社区、农村、企业、军营、网络等“七进”服务,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也取得良好的效果。

主题——“文物映耀百年征程”

关强介绍,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这一主题。

第一,文物见证百年风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从播下革命火种的浙江南湖红船,到八一南昌起义的一声枪响;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西柏坡“进京赶考”的步履铿锵,全国3.6万多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00万件/套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见证了一个个继往开来的历史瞬间,记录下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红色故事,讲述着革命先辈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映照着共产党人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

第二,文物赓续文明薪火。伴随共产党百年征程,文物事业发展也走过了百年春秋。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经过百年砥砺前行,中国考古学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的重要根基,揭开中国历史神秘的面纱,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明。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北京周口店、四川三星堆、浙江良渚等一批重要遗址,也将举行相关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让文明薪火关照历史,传承未来。

第三,文物惠泽美好生活。让公众有文物保护成果,是文物工作的重要使命。从1961年公布第一批60家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到如今遍布广袤大地的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从建国初期屈指可数的博物馆到如今5788家备案博物馆,这些类型丰富、瑰丽多姿的文化遗产及文博单位,留住了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葆有了中华民族独特隽永的气度风韵,为润泽百姓生活、塑造文明风尚起了重要作用。以“十三五”期间为例,90%的博物馆免费开放,94%的革命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2万多个,开展教育活动30余万次,观众量逐年增长;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年接待游客3460万人次,各世界文化遗产地年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到博物馆、纪念馆学习参观,到文化遗产地游览打卡”成为社会生活新时尚。文物事业成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

第四,文物启航崭新征程。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今年是建党百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国家文物局正在着手制定“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其他分领域规划也正在紧锣密鼓制定,文物事业将与中国共产党新的百年发展同频共振,将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频共振,在更高起点上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微信图片_20210608100218.jpg

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陆琼回答记者提

各地相关活动

陆琼介绍,全国各地文物部门围绕“文物映耀百年征程”主题,聚焦庆祝建党百年、文物科技创新、革命文物保护传承等内容,组织开展相关活动4900余项。其中线下活动3900余项、线上活动1000余项;主题活动1900余项、文物惠民服务项目近2000项。有三个亮点:

一是紧扣今年遗产日活动主题,围绕庆祝建党百年,组织精品展览、专题讲座、红歌传唱等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活动。例如,湖南开展“阅读湖湘 红色之旅”青少年主题研学活动,甘肃组织重走甘肃长征路网络直播,山东开启“红色文化主题月”,内蒙古组织“百年文物与百年扎兰”革命事迹主题宣传,江西文博系统举办“跟着红歌学党史”合唱展示活动,江苏组织“永不消逝的电波”社会教育体验活动等,总的来说,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亮点纷呈。

二是继续加强线上展示。根据疫情防控的一些总体要求,全国文物部门在遗产日期间开展了大量线上遗产日活动。各地文物部门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等展示传播手段,吸引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天津举办“喜迎端午,共建文明新风尚”活动,通过线上教学方式,将“端午节知识、博物馆、纪念馆基本知识及参观礼仪”讲座送进校园。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敦煌丝绸”展联合开展讲解直播活动,使观众获得沉浸式、情景式体验。另有云游黑龙江东北抗联遗址活动、西藏有关文物法律知识线上答题活动等值得期待。

三是体现地方特色。刚才幸军副主任也介绍了重庆在遗产日活动期间160项活动,主要是线下活动、线上展示,充分体现重庆的地方特色,各地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物资源,为公众呈现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盛宴。山西举办“小小画笔绘古建”活动,带领青少年学习传统建筑文化;福建举行“守护遗产 传承文明”万人签名活动,河北正定开元寺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宁夏举办“护长城、守根脉、学党史、强党性”百人徒步长城宣传活动等,北京围绕加强科技创新开展宣传展示活动,比如北京要举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推出数字赋能文化遗产沉浸式体验开放活动,让文物插上科技的翅膀,大家看到各地活动各有侧重,各具特色。

微信图片_20210608100222.jpg

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司长刘洋回答记者提问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宣传活动月

刘洋介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正着手准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宣传活动月活动。

活动月以2021年6月12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开端,为期一个月左右。活动月以“展示百年风华 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主要包括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展览展示活动、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电视专题片展播活动、主题论坛五个板块。

在全国层面,主要有依托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共同推出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而开展的“百馆百展颂百年”主题展示活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共同主办的“党的故事我来讲——争做红领巾讲解员”实践体验活动优秀作品集中展示和推介;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等共同指导的“追寻先烈足迹”短视频征集线上展示活动、线下采风活动;央视《红色烙印》、东方卫视《时间的答卷》、湖南卫视《闪光的记忆》等电视专题片展播活动;以及国家文物局、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在南京主办的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峰会。

我们将围绕活动月主题,指导和支持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有参与感、有仪式感的主题活动,拉近革命文物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红色文化走进百姓生活。

后疫情时代,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陆琼介绍,结合文物工作实际,有几件事情值得研究借鉴、总结推广。一是5月28日,40余家中外媒体记者在四川三星堆遗址参加了“走进三星堆读懂中华文明”推介会等主题活动,活动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文物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线下活动与线上传播并进,丰富了重要考古遗址公众传播、国际推介的手段和形式,有助于国内外民众更好了解三星堆文化,更深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一步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另外,我们在开展2021年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工作时,通过全国文博机构申报的项目,注意到一些单位正在积极探索依托文物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人文交流活动,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比如,2020年6月13日北京市文物局联合光明网、北京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单位共同举办的“环球云裳中轴线之美——北京中轴线双百新媒体中英双语全球大直播活动”,截至去年底,累计在线观看达6.6亿人次。比如,2020年9月开始,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网、新华网等,与十几家外国博物馆发起“手拉手:我们与你同在——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在不长的时间内,累计在线观看超过2亿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制度设计和组织实施,深化考古和文物研究阐释展示,围绕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策划宣传推介,聚力传播内容生产形式多样、渠道多元,推进考古、文物、博物馆更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来源 | 国家文物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