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交通线汕头交通站旧址

2021-03-04

1930年底,中共中央调遣南方局秘书长饶卫华在香港建立香港交通大站,与此同时,中央交通局副局长陈刚来汕头市镇邦街7号建立“中法西药行分号”,作为交通局直属交通站。1931年,为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做两手准备,中央交通局又派陈彭年、顾玉良、罗贵昆来汕头筹建备用交通站。陈彭年等3人接受任务后,以上海客商身份,于1931年1、2月间,在汕头市海平路98号(现门牌号为97号)租借地方,选择便于为苏区筹措电器材料的行业作为掩护,开张“华富电料行”。4月,中共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叛变后,为防止绝密交通站遭破坏,汕头“中法西药行分号”停止使用,“华富电料行”仍坚持工作。至1934年秋,经该交通线进入中央苏区的领导干部200多人,输送物资约300吨。中央红军长征前夕,该站工作人员撤往中央苏区参加长征。

1615515152111387.jpg

位于海平路的汕头交通站旧址(华富电料行)

汕头交通站主要有三方面作用:

第一,传递重要文件、情报,沟通上海党中央和中央苏区的联系。

第二,护送干部,特别是保证了大批党政军重要领导干部安全进入中央苏区。规模比较大的有三次,共200多人。第一次是1930年冬至至1931年春夏之间,经汕头进入苏区主要领导人有任弼时、刘伯承、项英、左权、徐特立、邓发、张爱萍、萧劲光、伍修权等100多人。第二次是1931年4月至1932年,主要领导人有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李富春、邓颖超、董必武等。第三次是1933年,有博古、陈云、李维汉、林伯渠、谢觉哉、翟秋白以及来自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奥托·布劳恩)等。

第三,向中央苏区输送军需、民用重要物质。据不完全统计,先后输送了食盐、布匹、药物以及电讯、印刷、军械器材等物资约300吨。

1615515221574216.jpg

位于海平路的汕头交通站旧址(华富电料行所在地街区)



来源 |《广东省汕头市革命遗迹》
中共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