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青年救亡同志会、汕头青年抗敌同志会遗址

2021-01-07

汕头青年救亡(抗敌)同志会,曾位于汕头市同益路西巷3号,后迁民权路97号,在旧城改造中二址均已拆除改建。

“七七”卢沟桥事件后,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潮汕国民党当局也转变其对抗日群众运动的镇压政策,军民关系由疏远、对立变为合作,汕头的抗日救亡运动从地下走向街头,他们公开宣传抗日和支援前线,并在防空、备战和锄奸等方面与驻防部队积极合作,受到驻防部队的欢迎。为了团结更多的爱国青年到抗日救亡工作中来,迫切需要一个得到各方面承认的,有合法地位的青年组织,中共韩江工委和汕头市工委根据中共南方临时工委关于“开展统战工作,建立公开合法抗日团体”的指示,以中共抗日的主张为指导,以团结青年抗日救国为宗旨,经过统战工作,于1937年8月13日,在汕头市同益路西巷3号的“汕头市国民党党部”宣告成立“汕头青年救亡同志会”。

“汕头青年救亡同志会”,简称“汕头青救会”,这个名称与解放区的“青救会”、“妇救会”相似,因而很使国民党汕头市党部和国民党里的反共顽固分子害怕。1937年底至1938年初,这一时期,反共顽固派利用手中权力,不断向汕头青救会施加压力,以解散组织相威胁,提出把青抗会改名为“汕头青年抗敌后援会”,统属于由当时国民党汕头市党部一手包办的“汕头市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以改名来达到解散的目的。汕头中共党组织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作出让步。1938年1月18日,汕头青救会举行会议,正式通过将“汕头青年救亡同志会”改名为“汕头青年抗敌同志会”,简称“青抗会”,并成立岭东青年抗敌同志会通讯处(简称岭青),以指导全地区的青年抗敌工作,出版《抗敌导报》和《岭东通讯》。青抗会和它的刊物团结和动员青年投入抗日运动,在潮汕抗战时期产生广泛影响。青抗会后迁至民权路97号,属中共外围群众组织。第一至第五届理事会主要负责人有陈光、张问强、钟赛、饶东、张其光、杜柏琛等。汕头青年抗敌同志会先后组织了多支随军工作队、战斗队、战地服务团等,深入驻军和各县,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后来各地先后建立了青年抗敌同志会,会员总数12000人以上,在潮汕地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宣传运动。1939年6月21日汕头沦陷后,汕头青年抗敌同志会即实行了武装抗日。1940年在国民党潮汕当局强令下,各青抗会组织先后解散。

1614130273108224.jpg

汕头青年救亡(抗敌)同志会遗址所在地街区

 


来源 |《广东省汕头市革命遗迹》
      中共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