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谈 | 爱国篇

2020-11-12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微信图片_20201126102238.jpg



论爱国——爱国是基本价值准则是做人和为人的根本

爱国,语出《汉纪.惠帝纪》,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人一出生,就属于某个具体的国家,因而他理所当然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应该对自己的国家尽一种责任和义务。由此可见,爱国是国家公民或者社会成员对于祖国朴素而真挚的热爱情感,而这种情感是天然的。党的十八大把“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倡导,这是公民最基本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由爱国而沉淀、凝结、传承的爱国主义,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道德的旗帜,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精髓。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气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情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张自忠“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李家钰“男儿欲报国恩重,沙场捐躯是正道”、 杨靖宇“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的铮铮誓言、爱国意志和凛然正气,等等,无不折射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光芒和向世人昭示着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精神激发国人每当国家和民族遭遇巨大危机时,奋起抗争、战斗到底。譬如,林则徐虎门销烟、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覆灭、戊戌六君子血溅刑场、五四运动掀起爱国洪流、孙中山先生临终勉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一次次举起爱国的旗帜,前赴后继、至死不渝。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难关头,不愿做奴隶的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大江南北到处燃烧着抗日的烽火,“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在新中国成立后,正是这种精神激发 “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将爱国主义满腔热血注于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之中,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抗美援朝,英雄王成“向我开炮”的声音至今让所有中国人热血沸腾;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教育着无数中国人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一代代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身影不停地激励着国人的爱国情怀……

这种民族精神,不仅是一种朴素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理性要求的体现,就是爱国直接表现为公民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同中国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独立统一而同仇敌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尽忠守职的高度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爱国,还是每一个公民或者社会成员义不容辞、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个人作为国家公民或者民族一员,应该承担起保卫祖国、抵御外来侵略、建设美好家园的义务。无数仁人志士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生之责。钱学森、邓稼先、竺可桢、黄继光等等,都是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光辉典范。国弱民何强?国破家亦亡!有国才有家,国强才能民安民康民富民乐!这是一个十分朴素的道理。

爱国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要求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爱国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时代不断地赋予它新的内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培育和践行爱国价值观,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强化爱国责任意识,形成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爱国.jpg



来源|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