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 | 端午节

2025-05-30

康 

* 节日起源


据研究,端午节起源于古代长江中游以龙为图腾的越民族,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他们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以表示其“龙子”身份。后来南北各地又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对端午起源作了不同的诠释,如纪念介子推、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源于“夏至”等,而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并使屈原成为我国为数不多、以节日来纪念的历史人物。

  在我国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有别名近30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午日节、浴兰节、菖蒲节、女儿节、龙舟节、龙日节、天中节、地腊节、躲午节、当五汛、解粽节、粽子节、屈原日、诗人节等。


* 节日民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水上竞技活动。据《事物原始·端阳》记载:赛龙舟“起于越王勾践”。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则认为,划龙舟的端午节最早源自于战国之前的龙图腾,后来演化成了全民族的图腾崇拜;就是在祭龙的仪式中,才逐渐有了划龙舟的习俗。

  南北朝后,端午节被赋予了纪念屈原的人文内涵,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据考证,其实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与屈原毫无关系。但千百年来,屈原已广泛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在汨罗江畔,每年端午都隆重举行竞渡仪式。人们穿着新装,扶老携幼,先到屈子庙朝拜,还抬着龙头祭庙,祭毕才开始龙舟竞渡。是时,群龙一齐下水,一声炮响,船似箭发,两岸欢呼,鞭炮齐鸣,热闹非凡。


悬艾叶菖蒲

艾草正氤氲,菖蒲试新酒。民谚有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这天,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很少有人了解,这些古老的端午习俗,最早都是古人用来驱除疫病、维护健康的,所以端午节亦被学者称为中国最早的“健康防疫日”。菖蒲作为水生草本植物,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艾草则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所以端午期间挂艾草、菖蒲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包粽子

端午节包粽、食粽,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其由来久远,花样繁多。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古粽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有类似记载:“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还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到了唐宋时代,粽子已成为节日和民间四季出现于市场的美味食品。唐代诗人郑谷“诸闹渔歌响,风和角黍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吃粽子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唐明皇吃了一种“九子粽”之后也赞不绝口,“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古城长安有专门制作经营粽子的店,且技艺也相当高。当时粽子馅已有多种果仁,其味比只有黍米好多了。

  到了宋代,市场上有“巧粽”出售。还有“艾香粽子”,是用艾叶浸米做的。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粽子”。明弘治年间,用芦叶裹粽子,粽馅也多了,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等。

  到了乾隆年间,林兰痴《邗上三百吟》中有“火腿粽子”一条。这种粽子流传至今。



* 节日诗篇

竞渡诗

(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编排|吴彦婷

校对|吴彦婷

初审|蔡文斌

终审|陈明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