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 | 清明节

2025-04-03

-   清明节日民俗  -


踏青


“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清明时分,正值春暖花开,草木返青,田间一片灿烂芬芳。人们结伴出行,在凭吊先人的同时,一同感受春天的气息。

  踏青,又称春游、探春、寻春,就是到户外去感受春天,去拥抱自然。青草依依、清水涟涟,脱下厚重的冬衣,走出房门,三五成群到乡野山间赏景散心,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打球……不仅能呼吸新鲜空气,亲近自然,还能锻炼身体,唤醒一身的活力,一扫冬天的沉闷。


插柳


插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每到清明,不论大江南北,家家户户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门楣上,大户人家还要将燕子状的节日食品串在柳条上。前往郊外扫墓的时候,人人都会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小孩将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姑娘们则将柳枝斜插在鬓角,搭乘的车轿上也要插挂柳枝,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郊外踏青归来轿顶插柳的图景。在南方一些地区,清明前还把井沟清理得干干净净,并在井边插上柳条。由于清明期间城中柳枝奇货可居,街头巷尾甚至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叫卖柳条的小贩。这种种景象,诚如近人杨韫华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  

  人们如此迷信柳条,并不完全是心理因素,应该说跟柳树自身的生长习性有关系。柳树得春气之先,每年冬春转换之际,当四野还是一片萧条时,总是它最先吐出新绿。



放风筝


风筝的历史十分悠久。放风筝,源于古代的巫术。古人认为,放飞的风筝可以带走邪气与晦气。据说,世界上第一个风筝是春秋时代的著名工匠鲁班用木头制作的,当时还有竹做的风筝。汉代出现纸制风筝,叫“纸鸢”。唐以后,风筝作为一种儿童玩具日渐风行。清代诗人高鼎曾这样描绘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人们在纸鸢上加了一个竹笛,纸鸢飞上天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音,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将纸鸢改称“风筝”。当代中国最有名的风筝盛会是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自1984年开始,每年清明节举办,潍坊也因此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

1743648079583510.png



清明节日诗文  -

春日绝句

宋·陆游

吏来屡败哦诗兴,雨作常妨载酒行。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来源|中国文明网

编排|吴彦婷

校对|吴彦婷

初审|蔡文斌

终审|石瑞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