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 “863计划”

2023-05-09


 百集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广电总局、中共江苏省委联合出品,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联合摄制,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承制。是献礼2021年建党100周年的重大主题创作,全片共100集,讲述100个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党史故事。


该微纪录片采取短小精悍的短视频形式,撷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历程中的100个重要事件,用100个历史故事反映出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力求以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意志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为灵魂,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从而更好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激励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更加自觉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馆在官微上开辟专栏,对百集微纪录片进行推介,欢迎关注!    


,时长08:00

《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

第四十九集 “863计划”


今天的中国,众多处于国际前列的高新技术井喷式发展。其中,许多与早在30多年前制定的“863计划”密切相关。这个计划是怎样诞生的?它为中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科技蓝图?

图片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发表电视讲话,公布了震惊世界的“战略防御倡议”,也就是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苏联和东欧迅速制定“科技进步综合纲要”与之针锋相对;西欧17国联合签订“尤里卡计划”;日本提出了“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新技术的浪潮冲击着整个世界。


此时的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对很多人来说,高科技还只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模糊概念。是立即投入大量资金,跟进科技发展浪潮;还是先全力发展好经济,在科技发展方面采取“拿来主义”,各方争论不下。

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加快技术成果向生产能力的转化的步伐,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1986年2月的一个夜晚,无线电电子学家陈芳允来到中科院宿舍楼,敲开了光学家王大珩的家门。这两位为共和国科技前途而焦虑的“两弹一星”元勋,彻夜长谈。他们达成一个共识:中国必须尽快提出自己的高科技发展计划。

图片

于是,他们与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航天技术及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一起,联名起草了一份《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四位科学家建议,中国要从现在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而不能等到十年、十五年经济实力相当好时再说,否则就会贻误时机,真正的新技术是引进不来的。

图片

1986年3月3日,这份建议书被递交到了邓小平的案头。早在1978年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邓小平,显然再一次被建议书中提到的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所触动。仅仅过了两天,他就亲自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图片

随后的半年里,国务院先后召开七次会议,组织两百多位专家反复探讨、论证。1986年11月18日,这份面向21世纪的中国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正式发布。由于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对建议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这个宏伟的计划简称“863计划”。


“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实际需要出发,选择生物、航天、信息、先进防御、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七个领域15个主题项目,作为我国发展高科技的重点。1996年又新增了海洋技术领域。

图片

在整个计划的讨论过程中,经费无疑是最关键又最敏感的问题。因为高科技就意味着高投资,但考虑到当时国内的经济条件,王淦昌提出:“能省就省,一年能给两个亿就行。”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的是,邓小平和中央最后竟批了100亿的专款,相当于当年全国财政总支出的二十分之一!


这样的决断和投入,开启了新中国科技腾飞的征程。


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揭开了我国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长达几十年的技术封锁;中国参与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任务,在基因研究领域站到世界最前沿;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的创新实践,引领了全球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方向。


邓小平提出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也成为了“863计划”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科技成果的大量转化,使高科技如同阳光、空气和水,渗透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邓小平:“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这么一个国家,必须在高科技领域里边,有一席之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先后实施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973计划……


“863计划”的实施,为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